李白
秋风清,秋月明,
落叶聚还散,寒鸦栖复惊。
相思相见知何日?此时此夜难为情!
入我相思门,知我相思苦。
长相思兮长相忆,短相思兮无穷极。
早知如此绊人心,何如当初莫相识。
我们常说“宋词”,是指词盛于宋,但于隋唐之际,就有许多诗人写词。这首《三五七言》就是李白所作。
此诗的体式很像一首小词,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。赵翼的《陔余丛考》卷二十三云:“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:‘秋风清,秋月明。……’此其滥觞也。刘长卿《送陆澧》诗云:‘新安路,人来去。早潮复晚潮,明日知何处?潮水无情亦解归,自怜长在新安住。’宋寇莱公《江南春》诗云:‘波渺渺,柳依依。孤林芳草远,斜日沓花飞。江南春尽离肠断,苹满汀洲人未归。’……”指出了它和“江南春”词牌的渊源关系。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,名为“秋风清”。
此诗只题作“三五七言”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,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,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、两句五言、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。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,可以说,是李白最终确立了“三三五五七七”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。
从内容来看,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,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,和秃枝上的寒鸦,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, 不禁悲伤和无奈。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,秋风、秋月、落叶、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,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。

清/张若澄《燕山八景》绢本,设色,纵34.7cm,横40.3cm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此册以北京城著名的“燕京八景”为题而画。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乾隆曾御制《燕山八景 诗》,将八景定名为“琼岛春荫”、“太液秋风”、“玉泉趵突”、“西山晴雪”、“蓟门烟树”、“卢沟晓月”、“金台夕照”、“居庸叠翠”,沿用至今。
该画册中自题:“臣张若澄敬写。”下钤“臣若澄”、“笔露思雨”二方印。对幅均有清乾隆帝题诗。钤清乾隆内府诸收藏印。
画中建筑的刻画不用界尺,但是对建筑的特征却描绘得生动准确,表现手法活泼而不失稳重,是画家对景写实的佳作。